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
小学手持技术实验的创新实践与应用研究


发布时间:

2025-8-23 14:58:17

在“双减”政策与新课标背景下,小学科学教育正从“知识灌输”向“实践育人”转型。手持技术实验(如传感器、数据采集器、便携式显微镜等)以其便携性、实时性、趣味性的特点,成为突破传统实验局限、激发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创新工具。本文从实践案例出发,探讨手持技术如何赋能小学科学课堂,实现“做中学、用中学、创中学”的教育目标。

一、创新实践:从“教师演示”到“学生主导”的课堂革命

  1. 真实情境导入,让科学问题“活”起来
    传统实验常因器材复杂、现象微弱导致学生参与度低。手持技术通过可视化数据与即时反馈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。例如:
  • 《植物的光合作用》:学生用手持CO₂传感器对比封闭环境中绿植与枯叶的浓度变化,亲眼见证“植物是天然空气净化器”,自发提出“如何提高室内绿植光合效率”的问题;
  • 《声音的传播》:用分贝仪测量不同材料(棉花、木板、金属)的隔音效果,通过数据对比理解“振动与介质”的关系,甚至设计“班级静音方案”。
    价值:问题源于真实观察,数据支撑探究过程,培养学生“像科学家一样思考”的习惯。
  1. 跨学科融合,打破学科壁垒
    手持技术可无缝衔接科学、数学、信息技术等学科,培养综合素养。例如:
  • 《校园微气候调查》:学生分组使用温湿度传感器、光照计记录不同区域(树荫下、操场上、教学楼旁)的环境数据,绘制校园气候图,并结合数学统计分析“哪里最适合课间活动”;
  • 《自制简易净水器》:通过TDS水质检测笔对比净化前后数据,优化滤材组合,理解“过滤-吸附-沉淀”的净水原理,同时渗透环保意识。
    价值:从单一实验到项目式学习,促进学生“用科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”的能力。
  1. 分层任务设计,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
   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,手持技术支持“基础任务+挑战任务”双轨模式。例如:
  • 基础任务:用温度传感器记录冰块融化过程,绘制温度-时间曲线;
  • 挑战任务:探究“不同颜色包装纸对冰块融化速度的影响”,结合数据解释“颜色如何影响吸热”。
    价值:兼顾全体与个体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任务中体验成功。

二、应用研究:从课堂实践到教育生态的深度变革

  1. 提升科学核心素养,落实新课标要求
    手持技术实验紧密对接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》中“科学观念”“科学思维”“探究实践”“态度责任”四大核心素养。例如:
  • 科学观念:通过实时数据构建“物质变化”“能量转换”等核心概念;
  • 探究实践:经历“提出问题-设计实验-收集数据-分析结论”完整流程;
  • 态度责任:在探究“校园噪声污染”中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    数据支撑:某校实践显示,使用手持技术后,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升42%,数据解读能力提高35%(来源:校本教研报告)。
  1.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推动教学模式转型
    手持技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:需具备技术操作能力、跨学科整合能力及课堂生成性资源应对能力。例如:
  • 培训模式创新:通过“技术培训+课例研讨+反思迭代”三阶式研修,帮助教师从“技术使用者”成长为“课程设计者”;
  • 资源共建共享:建立区域手持技术实验案例库,促进优质资源流通,减少重复开发成本。
    价值:技术赋能教师,倒逼教学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证据驱动”。
  1.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
    手持技术的便携性使其可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场景,形成“课堂-家庭-社区”联动:
  • 家庭实验室:学生用手机传感器测量家中PM2.5,与父母讨论“如何减少室内污染”;
  • 社区科普行动:联合环保部门开展“水质监测小卫士”活动,用TDS笔检测河流数据并提交报告。
    价值:科学教育从校园走向生活,增强公众对科技教育的认同感。

三、未来展望: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

手持技术实验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重塑学习体验、重构教育关系。未来需进一步探索:

  • 适龄化设计:开发更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传感器(如卡通造型、语音交互);
  • 伦理与安全:规范数据采集边界,保护学生隐私;
  • 普惠性推广: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企业捐赠等方式缩小城乡技术资源差距。

结语
当孩子用手持传感器捕捉到“种子发芽时的温度波动”,当他们为“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”争论不休,科学已不再是教材上的文字,而是触手可及的探索乐趣。手持技术实验,正以“小而美”的姿态,撬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大变革,为每一个童年播种科学梦想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