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
小学数字化实验的创新实践与成效分析


发布时间:

2025-8-14 17:02:35

一、背景与目标
在”双减”政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,我校以”培养未来创新人才”为目标,构建”数字化实验+跨学科融合”教学模式。通过引入智能传感器、虚拟仿真平台等工具,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化、可操作的探究活动,破解传统实验”重演示轻探究”的痛点,实现”做中学、创中悟”的育人目标。

二、创新实践路径

  1. 场景重构:打造”三空间”实验生态
    • 实体实验室:配备温度、光照、气体等智能传感器,学生自主设计”植物向光性数据追踪””校园噪音监测”等项目。
    • 虚拟仿真室:利用AR技术模拟微观世界,如”细胞分裂动态观察””分子结构拆解”,突破时空限制。
    • 移动实验角:在教室设置可触屏实验墙,支持即时数据采集与协作分析,实现”课堂即实验室”。
  2. 课程融合:开发”STEM+X”主题项目
    • 科学+数学:通过”校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”项目,学生用传感器测量降水量,运用数学建模优化收集方案。
    • 科学+艺术:在”光影装置创作”中,利用编程控制LED灯带,结合光学原理设计动态艺术作品。
    • 跨学科挑战:开展”未来城市能源规划”竞赛,整合物理、地理、信息技术知识,提出低碳解决方案。
  3. 评价革新:构建”三维成长档案”
    • 过程性数据:记录实验操作轨迹、问题解决策略、团队协作角色。
    • 作品化成果:将实验报告转化为数字故事、3D模型或互动小程序。
    • 素养雷达图:从科学思维、技术运用、创新能力等维度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。

三、实践成效分析

  1. 学生发展:从”被动接受”到”主动创造”
    • 实验参与度提升42%,85%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设计。
    • 在区级科技创新大赛中,我校学生获一等奖项目数量增长3倍,如”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浇花系统”解决真实生活问题。
    • 典型案例:五年级学生通过分析校园PM2.5数据,撰写《绿色出行倡议书》被社区采纳。
  2. 教师成长:从”经验驱动”到”数据赋能”
    • 开发数字化实验案例库,形成《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指南》校本教材。
    • 教师获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,相关论文在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》发表。
    • 形成”观察-分析-干预”循环改进模式,如通过热成像仪发现学生实验操作误区,针对性设计微课。
  3. 学校特色:从”区域普通”到”示范引领”
    • 被评为”首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”,接待30余所学校参观交流。
    • 数字化实验成果在”教育装备展”展出,获专家点评:”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范式。”

四、未来展望
下一步将深化”家校社”协同机制:

  • 开发家庭实验包,配套手机APP实现亲子共学;
  • 与科技馆共建”云端实验室”,共享优质资源;
  • 探索AI实验助手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。

结语
数字化实验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,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。当传感器代替了烧杯试管,当代码成为了探究工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实验方式的改变,更是儿童创新潜能的释放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科技为笔,以教育为纸,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成长故事。